引言:
"十一五"时期,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,2006年达到413万人,5年中将会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。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,采取了诸多措施保障大学生顺利就业。近些年,重庆工学院毕业生就业形势一直较好,初次就业率都在90%以上,2004年毕业生初次签约率93.35%、就业率93.82%;2005年毕业生初次签约率92%、就业率96.2%,位居重庆市本科普通高校前茅,保持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。经过多年的积累,该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。
就业·一种意识
在长期卓有成效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中,重庆工学院充分认识到就业工作的重要性,将之定位为关系到学校生存、发展的大事,定位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。在这一意识的引领下,该校坚持"以就业为导向"推行"四挂钩"原则,即就业工作与招生工作挂钩、与人才培养目标挂钩、与学科建设挂钩、与学校相关二级单位工作考核挂钩,做到"以学生发展为本"服务学生。通过"如何举全校之力拓宽就业渠道"的研讨会,"我为就业做贡献"等活动,形成了人人关心就业工作、人人支持就业工作、人人参与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。
该校党政领导将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"一把手"工程,纳入到学校的整体工作部署,在实践中不断加强人、财、物的投入。目前该校正处于快速发展和建设中,在新校区建设等各项教育事业经费投入较大,办学经费相对紧张的情况下,学校仍拨出充足的就业经费,并逐年递增,有效地保障了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进行,2005年该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专项经费就达50余万元。
就业·一种机制
与之同时,重庆工学院以市场为导向,努力推进"就业---招生---培养"的良性互动机制,重在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。
该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,高度重视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,通过招生和人才培养的信息反馈,不断修订人才培养计划,逐步建立了"全程就业指导"模式。
该校通过学校就业信息网、就业指导课、就业教育报告会、《大学生就业服务导报》、"前程论坛"就业指导系列讲座、"我的未来不是梦"主题就业咨询系列活动、校园宣传栏等途径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就业指导,做到毕业、择业、敬业教育三位一体。将"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"更名为"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",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服务,为学生完善自我、顺利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毕业生就业基地和网络建设作为就业工作的一项战略性工程,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。他们充分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和行业优势,采取"走出去、请进来"等措施,不断加强同用人单位的交流与联系,建立了包括西南、华南、华东、华中、国防、兵工、制造业、IT电子等地区和行业的毕业生就业基地和就业网络群。就业网络成员单位达到1450余家,并与近150家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基地协议。学校还请重庆电视台为学有所长、学有所能的应届优秀毕业生制作宣传光盘和推荐材料,向全国知名企业,如海尔、春兰、宝钢、长虹、康佳、长安等寄送,以拓宽学生就业渠道。
就业·一种精神
这种精神的就是立足服务、齐心协力、开拓创新。
自二十世纪80年代重庆工学院复校以来,在其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中,全校师生员工逐步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"自强不息、求实创新''重工''精神",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,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立足于服务学生,服务教育。学校全体党员干部、专家学者、教职员工、校友,甚至是在校的非毕业生们都积极参与到就业工作中,纷纷向学校就业工作职能部门主动提供就业信息资源。同时,该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以"服务→指导→管理"为主线,将就业指导和就业管理等都放在为学生服务这一大前提下,强调对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精神,将"以学生发展为本"的思想理念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,对学生"授之以渔",全面服务学生,服务学生全程。
广大教师齐心协力参与就业工作,从学校领导、教师、专家学者到一般职工,都能以高度的责任心,关心毕业生就业,有的二级学院院长、副院长均前往大型企事业单位,利用自己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推荐毕业生;有的教授、博士共同组成一个推荐团,将自己的科研助手,推荐给自己的项目合作伙伴----企业;有些专业的毕业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大好形势,许多老师家的电话都成为学生的热线电话,24小时为学生提供咨询和帮助。
该校十分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创新思维,很早就由被动转为主动,将"等用人单位到校要人"转变为"请用人单位到校选人"。2003年10月,与重庆电视台等媒体联合制作了重庆工学院优秀毕业生推荐光盘,便开创了先河。毕业班班主任胡兴芳老师,曾在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做专题汇报交流,引起了市教委、高校的关注,也应邀到重庆市10余所高校作经验报告。
事实证明,正是"一种意识、一种机制、一种精神"使该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常抓常新,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,受到了用人单位和学生及家长的一致好评。2004年,在重庆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中被评为"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学校"。(龙滔)